食品餐飲類工業原料廣泛,制品種類繁多,排出廢水的水量、水質差異大,廢水中主要污染物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漂浮在廢水中的固體物質,如菜葉、果皮、碎肉、禽羽等;
2、懸浮在廢水中的物質如油脂、蛋白質、淀粉、膠體物質等;
3、溶解在廢水中的酸、堿、鹽、糖類等
4、原料夾帶的泥沙及其他有機物、病原體等。
食品餐飲類工業廢水處理除按水質特點進行適當物化預處理外,一般均宜采用生物處理,通常采用厭氧法、好氧法、厭氧+缺氧、厭氧+缺氧+好氧等處理工藝。
工藝流程:隔油池+混凝氣浮+厭氧+接觸氧化+紫外線消毒
該企業排放的廢水主要來源為漂洗餐具中的殘留物質、餐具中的含有物質、車間里沖洗地面、辦公用水和員工生活用水,企業已經建有隔油池,原水COD、氨氮、動植物油等都有超標,對此我們采用“隔油池+混凝氣浮+厭氧+接觸氧化+紫外線消毒”的工藝、利用氣浮來處理水中的懸浮物和動植物油,利用生物法,高效、穩定的去除氨氮和COD。
本項目廢水主要來源為清洗餐具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水體中含有大量乳化油、浮油、食物殘渣等。廢水經由隔油池出去部分大浮油及漂浮物后進入混凝氣浮一體機,在混凝反應段投加NAOH、PAC(聚合氯化鋁)、PAM(聚丙烯酰胺)等三種藥劑后,使得水體中乳化油、膠體、懸浮物抱團聚集形成絮體。隨后廢水進入氣浮段,利用微小氣泡粘附在絮體上使其上浮形成浮渣后去除。氣浮出水進入厭氧+接觸氧化段通過微生物降解水中污染物。在高濃度廢水處理工藝中,厭氧處理技術是一個關鍵步驟,成功的厭氧水解工段去除效率可達到50%以上。廢水的厭氧生物處理是指在沒有游離氧的情況下,以厭氧生物為主對有機物進行降解的一種處理方法。在厭氧生物處理過程中,復雜的有機化合物被降解,轉化為簡單、穩定的小分子化合物,同時釋放出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甲烷(CH4)的形式出現,如果厭氧消化過程徹底,最終產物均為CH4、CO2及NH3(NH4HCO3)。本單元除了降解有機物同時還為后續好氧處理作了很重要的前期處理。其特點表現在:
a、非常經濟的技術,不需要動力消耗、不需要藥劑消耗;
b、設備負荷高,占地少,投資??;
c、剩余污泥量少,高度無機化、脫水容易;
d、初次啟動過程緩慢,一般需要5—10周時間,通過接種的方式可加以解決;
e、 受反應溫度的影響而波動;
f、 效率受pH值的影響較大,最合適的范圍在6.8---7.2之間。
接觸氧化池:廢水的好氧生物處理是一種有氧的情況下,以好氧微生物為主對有機物進行降解的一種處理方法。廢水中存在的各種有機物,以膠體狀、溶解態的有機物為主,作為微生物的營養源。這些有機物經過一系列的生物反應,逐級釋放能量,最終以無機物質穩定下來,達到無害化。
由圖可見,有機物被微生物攝取之后,通過新程代謝活動,有機物一方面被分解、穩定,并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一方面被轉化,合成為新的原生質(或稱細胞質)的組成部分,使微生物自身生長繁殖,廢水生物處理中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增長部分稱為剩余活性污泥,剩余污泥需進一步處置。最后廢水經過紫外線殺菌消毒后達標排放。
工藝:隔油池+混凝沉淀+UASB+兩級接觸氧化
該企業排放的廢水主要來源為牛排加工時的清洗廢水,原水中含有大量的浮油、調料殘渣,原水COD、氨氮、總磷等均超標,對此我們采用“隔油+混凝沉淀+UASB(厭氧反應器)+接觸氧化”的物化、生化的組合工藝,有效去除水中各類污染物。隔油池:利用廢水中懸浮物和水的比重不同而達到分離的目的。隔油池的構造多采用平流式,含油廢水通過配水槽進入平面為矩形的隔油池,沿水平方向緩慢流動,在流動中油品上浮水面,由集油管或設置在池面的刮油機推送到集油管中流入脫水罐。在隔油池中沉淀下來的重油及其他雜質,積聚到池底污泥斗中,通過排泥管進入污泥管中。經過隔油處理的廢水則溢流入排水渠排出池外,進行后續處理,以去除乳化油及其他污染物。
混凝沉淀池:本處理單元是將適當數量的混凝劑投入水體,經過充分混合、反應,使廢水中微小懸浮顆粒和膠體顆粒相互產生凝聚作用,成為顆粒較大,易于沉降的絮凝體(顆粒直徑>20μm),經過沉淀加以去除?;炷恋淼膬烖c是去除效率高,對廢水的懸浮物、濁度和色度有很高的去除,對COD、BOD的去除也有很好的效果。根據實驗室混凝實驗表明,混凝劑采用的聚合氯化鋁(PAC)助凝劑采用聚丙烯酰胺(PAM)最佳工藝條件為:pH值為6.0---7.5、攪拌速度160r/min、攪拌時間15min、混凝劑投加量100mg/L、沉降時間150min,COD去除率可達3%左右。
厭氧池:在高濃度廢水處理工藝中,厭氧處理技術是一個關鍵步驟,成功的厭氧水解工段去除效率可達到50%以上。廢水的厭氧生物處理是指在沒有游離氧的情況下,以厭氧生物為主對有機物進行降解的一種處理方法。在厭氧生物處理過程中,復雜的有機化合物被降解,轉化為簡單、穩定的小分子化合物,同時釋放出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甲烷(CH4)的形式出現,如果厭氧消化過程徹底,最終產物均為CH4、CO2及NH3(NH4HCO3)。本單元除了降解有機物同時還為后續好氧處理作了很重要的前期處理。其特點表現在:
a、非常經濟的技術,不需要動力消耗、不需要藥劑消耗;
b、設備負荷高,占地少,投資??;
c、剩余污泥量少,高度無機化、脫水容易;
d、初次啟動過程緩慢,一般需要5—10周時間,通過接種的方式可加以解決;
e、受反應溫度的影響而波動;
f、 效率受pH值的影響較大,最合適的范圍在6.8---7.2之間。
接觸氧化池:廢水的好氧生物處理是一種有氧的情況下,以好氧微生物為主對有機物進行降解的一種處理方法。廢水中存在的各種有機物,以膠體狀、溶解態的有機物為主,作為微生物的營養源。這些有機物經過一系列的生物反應,逐級釋放能量,最終以無機物質穩定下來,達到無害化。
由圖可見,有機物被微生物攝取之后,通過新程代謝活動,有機物一方面被分解、穩定,并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一方面被轉化,合成為新的原生質(或稱細胞質)的組成部分,使微生物自身生長繁殖,廢水生物處理中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增長部分稱為剩余活性污泥,剩余污泥需進一步處置。
|